政府信息
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
公开制度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重点领域
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
公开年报

索引号: 435361112/2020-01003 发布机构:
生成日期: 2020-08-1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 2020-04-28 08:57:24 浏览次数:

中共宝鸡高新区工委

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及市委深入贯彻中央《决定》的《实施意见》,切实把制度优势更好的转化为治理效能,加快建设西部创新驱动引领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全市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结合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核心作用

(一)严格执行“两个维护”制度。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教育群众、指导工作。探索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体系,形成经常性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和整改落实长效机制。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推进“讲政治、敢担当、改作风”专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进一步完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重大决策、省委、市委重要部署的各项制度机制,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优化党的组织设置,在农村探索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在城市推行“大党委”制,在非公探索建立商圈、经济园区、互联网、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党组织,推动党的组织体系与治理体系有机衔接,确保党的领导上下贯通、执行有力。严格执行党内法规、规章和制度。

(二)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各级党委工作制度。完善党领导各项事业的具体制度,健全党委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强化党委议事协调机构作用。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委谋划发展战略、分析研判形势、研究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建立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运行保障机制、重点工作督察考核机制。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对外方针政策,加强党对外事工作的统一领导。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委议事制度,提高各级党委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

(三)健全联系服务群众制度。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创新工作载体,改进调查研究制度,按照项目化管理模式,完善领导干部牵头抓重要工作落实、牵头联系重大项目和党建联系点制度。全面推行党员承诺践诺制度,总结推广全市“大调研、送服务、解难题”活动经验,探索建立“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的“四最”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推行帮办、代办制度,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完善党建带群建工作制度,建立线上线下结合的群团工作机制,增强群团组织团结教育、维护权益、服务群众功能。

(四)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的体制机制。坚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全面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健全党管干部、选贤任能制度。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提高党员干部政治能力,培育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努力维护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落实和完善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度,促进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贯通联动。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大力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建立健全防范机制。

二、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推动成立高新区人大工委,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搭建工作平台,创新活动方式,推进人大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镇人大代表活动室,加强指导,完善工作运行机制,探索完善学习、视察、监督、信访制度。密切与人大代表的联系,加强代表建议办理和信访,保障人大代表有效履职。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探索政协工作新思路,把推动全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作为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创新工作机制,筹建工作机构,丰富工作载体,加强提案办理。积极调动各级驻区政协委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政协组织智力密集、人才荟萃的优势,围绕委员履职,组织开展调研、视察、考察活动,不断拓展活动领域。

(三)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健全同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沟通联络机制,落实领导干部与党外人士交友制度。加强创新人才的联系和服务,进一步完善海归创业人才服务机制。加强同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企业的联系和服务工作。围绕招商引资和服务保障,持续抓好对台工作。健全民族宗教工作体制机制,落实新修订宗教事务条例,建立严厉打击非法宗教活动常态化工作机制。创新和加强新时代侨务工作。

(四)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推进基层治理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完善村级干部培养模式,实施村级后备干部“雏燕”工程和村干部能力提升工程,全面增强素质能力和基层治理水平。完善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全面落实村级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纵深推进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探索企业职工参与管理的有效方式。      

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扎实推进法制高新建设

(一)完善保证宪法法律全面实施的机制。持续抓好法治宣传教育,结合法制宣传月活动,铺开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健全完善领导干部、公务员学法用法考试制度。注重各项法规制度同宪法法律的衔接协调,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

(二)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建立普法责任清单和任务清单公示,扎实做好“法律七进”。积极做好法治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工作,落实行政负责人应诉制度及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推动执法过程规范化进程,针对高新区在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具有行政执法职能,但不具备行政执法权的问题综合施策,推动执法规范化。完成司法体制改革,设立市司法局高新分局,建立标准化的司法所,充分发挥司法职能的作用。

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一)完善协同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巩固拓展机构改革成果,按照“精简、高效、统一”的原则,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建立符合高新特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深化综合执法改革,整合组建市场监管、生态环境、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五个领域综合执法队伍,探索建立跨部门、跨区域执法联动响应机制,在马营、八鱼等有条件的镇开展综合执法改革试点。完善政务服务事项和监管事项目录库,建立健全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行的“扁平化”管理体制。完善扩权强镇体制机制,推行基层治理全域网格化,建立网格化管理工作流程,完善网格员责任考核、考评奖惩等配套制度。

(二)构建便捷化数字化政府服务体系。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加强商事制度改革事中事后监管,健全审管分离、审管联动机制,抓好“互联网+监管”体系建设,强化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2020年基本实现全覆盖。实施政务服务绩效由企业和群众评判的“好差评”制度。建设集约化政务协同办公平台,构建信用联合惩戒联动机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提升政务服务实体大厅“一站式”综合服务功能,力争到2020年底,除安全等有特殊要求的事项外,开发区自有政务服务事项全部进驻区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推广应用,优化政务服务事项网办流程,打通横向并联审批和纵向联动办理,促进跨层级、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的数据共享和交换,形成“事项统一、流程优化、在线互动、易用贴心”的“一网通办”体系。推进“掌上办、指尖办”服务进程,全面推行“不见面”审批和智慧审批。探索“证照联办、套餐式”审批制度。深入推进“一网通办”力度和范围,实现流水线作业、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压缩自由裁量空间。推动群众和企业办事由“多头跑”到“进一门”,“线下跑”到“网上办”,到2020年底实现80%以上的政务服务事项“一窗”综合受理。

(三)完善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的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和明确权责关系,增强管委会决策政策执行、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行政执法监管等职责,强化镇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特别是综合行政执法等基层治理职责,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继续向六镇下放行政审批、便民服务、资源配置、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社会治理等具体事项。进一步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管理体系,将考核结果与镇、部门经济发展、环境保障、化解债务、财税支持相结合。全面落实全市加快开发区发展工作会议精神,严格落实《关于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开发区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着力构建高效管理体制,实现持续跨跃领先发展。

五、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扎实推进国有资本优化重组,集中资源做优做强主业。完善国有企业监督管理机制,实现财政部门负责政府债务管理,国资部门负责转型后的市场化国有企业监督管理的新模式,形成资产配置科学、管理规范高效、经营稳定良好的运营管理新机制。加强对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监管制度。完善国有企业考核及绩效评价体系,全面建立党委领导、董事会决策、经理层执行、职工民主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坚持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本出资人职能分开,依法理顺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出资关系,按照企业功能定位、治理能力、管理水平等发展实际情况对国有企业分类授权,做到权责对等。全面深化企业“一企一策”改革,精准施策,精准调度。围绕做优做强主业、推进资本重组、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中心,通过注入优质资源、制定债务化解方案、整合业务板块实现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

(二)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落实支持总部企业发展十条政策和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若干措施,打好减税、降费、融资、用工等精准服务“组合拳”,重视中小企业的培育,完善支持民营企业、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健全民营企业融资增信支持体系,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完善联系非公有制企业制度。出台支持钛及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的十项优惠政策,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落实税收减免、财税贡献、企业融资、厂房租赁、高管人才奖励等支持政策,推动钛产业集群化、园区化、高质量发展。

(三)健全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汽车及零部件、钛及钛合金、高端装备制造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引进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推进5G在工业、交通、教育、卫健等行业应用,推动产业智能化、集群化、高质量发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互联网+”普惠金融,完善金融监管体系,防范和化解各类金融风险。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秦岭北麓猕猴桃、水蜜桃、樱桃、葡萄等经济林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办法,建立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增长机制。

(四)完善创新驱动发展机制体制。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启动区级技术中心认定,加大高端研发平台引进和培育力度。培育壮大创新主体, 推动科技企业梯队发展,支持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加强科技人才培育引进,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逐步在深圳等地建设宝鸡产业创新分中心。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立健全成果转化服务体系,鼓励引导各类科研平台、双创载体建立科技成果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效率。探索飞地经济、离岸孵化模式,深入落实关中协同创新战略,强化与省内各高新区的区域合作,建立“飞地”。鼓励孵化器等双创载体与国内外高端孵化团队以合作、合建、参股、委托孵化等形式建立新型孵化模式。落实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行动计划》,加快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争创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五)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建立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国家发展战略对接机制,积极推进大区域合作,主动融入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提速高铁新城建设步伐,打造科技新城新的增长极,加快构建设施联通、产业互动、资源开放、服务共享的一体化体制发展体制机制。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加快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六)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完善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体制机制,借鉴先进地区自贸区发展经验,加快推进综保区开发建设,依托产业基础,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吸纳特色优势产业和外贸、物流、电商等现代服务企业聚集,着力打造宝鸡内陆开放高地和开发开放枢纽。积极融入空港、陆港、综合保税区、会展中心联通机制,建设“三网三港”核心物流体系。构建“内通外联”公路铁路互补、空地立体、衔接顺畅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持续推进“海外宝鸡”计划,不断扩大高新区进出口贸易额。

六、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加快建设文化强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管理,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考核力度,压紧压实各级党委主体责任和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管理制度》《网络舆情应急预案》,加强网上舆情分析研判,提高网上舆情预警和处置能力,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全面提高网络治理能力。

(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深化“厚德陕西、崇德宝鸡”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七进六融入”中落细落小落实。持续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健全各类道德模范和先进人物礼遇帮扶机制,积极参与“中国好人”“陕西好人”和各级道德模范推荐评选,营造崇尚、学习、宣传、礼遇、争做模范的浓厚氛围。借鉴试点县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先进经验,探索具有高新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模式。以“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10+4”为抓手,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深化移风易俗、扶贫扶志扶智、“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完善“一约四会”,大力提升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覆盖率,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实现“文明家园”的全覆盖。抓好村级志愿服务站试点站建设,推进志愿服务建设制度化。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做好2020年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各项工作。加强和改进 “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校园、文明家庭、文明社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2020年区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比达到80%以上,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参与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全覆盖。

(三)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乡镇文化站、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巩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管理水平。开展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项目,建立5分钟文化圈,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里”。加快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持续开展“广电扶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文化进万家”等文化惠民活动。积极推进话剧《追赶太阳的人》剧本不断修改完善,努力打造成陕西省第九届艺术节精品剧目。

(四)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培育和发展一批文化科技、音乐制作、艺术创作、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重点企业,精心建设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引导重点文化企业成为“十百千”工程领军型、骨干型和高成长型企业,争创“文化+科技”融合企业,鼓励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借力“文化+”、“互联网+”,以巨头鲸等创客空间为载体,发展一批大数据、APP、动漫游戏、影像制作新业态,组建融媒体产业基金,建设好微电子众创空间、钛谷创客空间和DT云端创客空间,提高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装备制造业、特色农业的融合发展能力,形成新业态和新生产模式。

七、建设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健全有利于充分就业的促进机制。大力推进技能提升工程,开展职业院校、区内企业、农民工培训联动。协调推进就业扶贫,“春风行动”,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各类就业服务活动,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全面落实就业优惠政策和就业创业各项补贴,加强建设乡镇标准化创业中心,增强区创业中心的孵化带动效应。健全就业监测和风险预警制度,狠抓拖资欠薪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行为。加强失业动态管理,重点动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最大化落实社会保险覆盖,实现充分就业。

(二)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深化“新时代·新德育”中小学德育行动,探索优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构建适应新高考改革的课程、复课和应考体系。建立基础教育提质减负长效机制,加强城市住宅区小学、幼儿园配建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等“两类学校”布局规划,科学制定中小学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深入推进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加快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不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构建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推进乡村教育振兴计划,持续推进城乡教育联盟,实施义务教育阶段薄弱环节建设提升项目,加快推进城市义务教育学校建设,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完善民族教育、特殊教育、民办教育发展机制,推进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健全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机制,支持规范社会力量办学。加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教育,加强“双返生”培训和成人文化教育、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有条件进城人员培训,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活动。发挥网络智能教育优势,完善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三)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巩固提升“大社保”体系,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成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险和救助制度。持续深化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完成居家与社区养老项目建设工作,实现主城社区养老实施全覆盖。不断完善高新区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智慧化平台。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信息化为手段的养老体系,建设颐养新城、幸福高新。增强社区信息化应用能力,推广完善“一核多元”的小区微治理机制,不断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水平,增强社区居民参与能力,提高社区居民议事协商能力。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心口相传的城乡社区精神,增强居民群众的社区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强化社区文化引领能力。完善利益表达机制,提升社区矛盾预防化解能力。增强社区依法办事能力和提高社区服务供给能力。

(四)强化健康高新建设的制度保障。实施全民健康素养提升工程,全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强化签约服务团队建设,深化免费签约服务包、有偿签约服务包和个性化签约服务包的服务内涵,推进有偿及个性化签约服务。以“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为抓手,实施全民健康信息化提升工程,促进互联网与医疗健康服务深度融合,推进优质资源下沉基层、互联共享。加快“十四五”规划编制。加强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完善重大传染病防控体系。

(五)建立脱贫和防返贫长效机制。高质量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坚决落实责任、政策、帮扶、监管“四个不摘”要求,确保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面实施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十大行动,筑牢多重防线,全面提升贫困村脱贫质量和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水平。完善农村基础设施“1+7”管护制度,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建立扶贫资产台账,完善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机制,实行差异化分配,坚持按劳分配与按贫分配相结合,有效提高扶贫资产管理水平。推广“嵌入式”产业扶贫、“村镇工厂+贫困户”“项目超市”等扶贫经验。持续推进村企共建,建立结对帮扶长效机制,谋划一批带动能力强、益贫效益好的项目,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

八、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加快建设平安高新

(一)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科学确定区、镇(街)、村(社区)在基层治理中的职能定位,构建职责明晰、统分结合、简约高效的基层治理机制。建立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平台,发挥信访联席会议工作机制作用,强化区级群访事项行政调处力度。加强基层司法所和调委会建设,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完善多元化矛盾纠纷预防解决机制。加快区、镇二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推进平安办与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提升完善社会治理“一委两中心”工作模式,将小区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纳入小区治理范畴,完善群众参与机制,进一步完善城乡社区服务管理机制。建立领导干部常态化接访下访等信访制度,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信息化、科学化。

(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多部门参与的平安建设协调机制,完善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社区警务“四单一图”工作法,实施“破小案、暖民心”工程。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探索建立完善长效常治机制。积极拓宽群防群治新路子,加强基层治安联防组织和队伍建设,依托警务工作站,夯实平安建设的“第一道防线”。加快推进雪亮工程,加大智慧小区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群防群治、人防技防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扎实推进“平安单位”“平安镇、村、社区”“平安校园”创建,夯实平安建设工作的群众基础。建立区镇村三级心理服务室(站),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

(三)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落实安全生产和责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党委政府领导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度。加强安全生产执法体系和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建立区级综合性应急指挥中心,落实分级负责体制,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系。推行“网格化”管理,建立区、镇、村(社区)三级综合性灾情信息员队伍,完善风险防范、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机制,提升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立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专业救援队协同,社会力量为辅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不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

(四)完善维护国家安全制度。落实党工委统一领导的国家安全工作责任制。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政治安全为根本,经济安全为基础,以科技、文化、社会安全等为保障,完善国家安全风险研判、防控协同、防范化解机制。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推进国家安全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提高防范抵御国家安全风险能力,健全完善维护政治安全、反渗透、反恐怖的情报信息工作机制,以及案件司法协作机制和人民防线建设组织体系,坚决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

九、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建设美丽高新

(一)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切实做好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管控,规范国土空间开发秩序,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形成已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强化源头管控,积极完成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以及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编制工作。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度,深入开展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清理整顿。打好蓝天、碧水、青山、净土保卫战,扎实开展以秦岭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坚持最严格的标准,落实最严格的措施,实行最严格的监管,从严查处突出环境问题和典型案件。强化持证排污管理,夯实排污者责任,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形成防范和打击环境违法犯罪活动的工作合力。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厕所革命。

(二)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推进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加快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建立更加严格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等硬性约束措施。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管理,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排污权、碳排放权和用能权的交易制度。全面建立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政策体系,完善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政策导向,推进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调动土地权利人和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健全制造业发展与生态文明正向互动机制,推动绿色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绿色化。深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持续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全面启动垃圾分类工作,健全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制度。

(三)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探索建立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渭河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长效机制,深入实施退耕造林还草、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工程,构筑优良生态屏障体系。健全以河长制、湖长制为统领的涵盖各类水体的水环境治理体系,全面加强清水河、伐鱼河等11条渭河支流水系生态保护。

(四)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建立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和督察机制。健全覆盖所有资源环境要素的监测网络体系,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十、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的制约监督

(一)严格落实党和国家监督制度。完善党内监督体系,落实各级党组织监督责任,保障党员监督权利。重点加强党委(党组)领导干部的监督,完善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制度,破解对“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难题。强化政治监督,加强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相互制约的内部运行机制,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推进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完善监督体系,建立上下联动监督机制,健全区镇村三级监督网络。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统筹衔接,健全行政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制度,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作用,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

(二)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坚持权责法定,健全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制度,明晰权力边界,规范工作流程,强化权力制约。坚持权责透明,推动用权公开,完善党务、政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建立权力运行可查询、可追溯的反馈机制,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拓宽群众参与的监督渠道,督促涉民生领域职能部门健全完善服务项目、办事程序、必备条件公示公开制度深入推进“阳光村务”建设,深化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探索试点村(社区)党员干部亲属涉权事项公开制度。坚持权责统一,盯紧权力运行各个环节,引导领导干部慎重用权、廉洁用杈、守法用权,完善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精准问责有效机制,压减权力设租寻租空间。

(三)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始终保持反腐败斗争高压态势,探索完善问题线索清零机制,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行贿受贿一起查。坚决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案件,坚决斩断“围猎”和甘于被“围猎”的利益链,坚决破除权钱交易的关系网,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健全完善一案一剖析、一案一警示机制,强化不敢腐的震慑。加强审批监管、工程建设、资源开发、公共资源交易、公共财政支出等重点领域监督,健全重大项目廉政风险体系和预警机制,扎牢不能腐的笼子。统筹推进党性教育、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注重家风家教,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增强不能腐的自觉。、

十一、坚持强化组织领导,建立贯彻落实的保障体系

(一)维护制度权威,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组织、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政治责任,紧密结合实际,制定具体落实举措,从各个领城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到位。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自觉对标对表《决定》,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带头做好执行表率,带动党员干部群众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要切实强化执行自觉,明确各项制度执行的主体责任、监督责任、领导责任,确保制度执行有人抓、有人管,坚决杜绝执行制度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

(二)坚定制度自信,强化宣传教育。结合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越性和生命力,营造浓厚的政治氛围、舆论氛围和社会氛围,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制度成果,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形成更多高质量研究成果。

(三)永葆制度活力,强化深化改革。坚持目标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围绕高新发展实际,着眼改革方案协同、落实协同、效果协同,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建立高新改革观察联系点。聚焦抓好一批具有引领性、牵动性、普惠性的改革,聚焦抓好根本性、全局性、制度性的改革,聚焦抓好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改革,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促进民生持续改善。全面系统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改革任务进展情况,从制度规范的层面,做好已经完成改革任务的总结提炼和巩固深化。鼓励基层创新,推动在治理理念、治理方式和治理手段等方面探索“高新经验”,推动各方面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

(四)提高治理能力,强化队伍建设。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不断增强“八种本领”。强化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的自觉实践,提高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把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全面落实“三项机制”“干部不足提醒促成长”等好的工作制度,构建人才发展“1+N”政施体系,激发奋发有为、敢于担当、时不我待的“无我”精神,为提升高新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贡献智慧和力量。